是学院党委倡导的“德艺”双师助力工程的优秀实践者,也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身正为范,仁心施教”高尚教风的先进典范。近三年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多次荣获“三育人”先进和“育人先锋”称号;2021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思政教育优秀导师”称号;2023年荣获校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优秀研究生教师团队,校教学名师和优秀主讲教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入选课程思政微视频优秀教学案例库、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科研成果荣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技术一等奖;2024年荣获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专门的章节里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这对于我国建设科技强国以及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对其日后能否成为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至关重要。同时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各学科科研水平的直接体现。
智能机械装备设计是机械工程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对机械装备零部件的设计是其生命周期的第一步,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及其在机械装备中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现代机械装备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加大及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更加深入的融合,这对本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需要本学科的研究生不仅要具备坚实而宽广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具备对于前沿问题的掌握和科研创新能力。
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0多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6名(在读研究生14名),对于每一届研究生都能够亲历亲为,在指导研究生科研课题的过程中,非常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对于每一届学生都努力完成好教书和育人这两大基本职责。
首先,我会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我所带的2016级研究生蒋伟男因为身体原因住院卧床休息,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主动到宿舍和他进行交流对他进行单独的辅导和进行思想工作,帮助他树立信心。对于其它学生也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其感觉得导师的关怀无处不在,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的呈现。2019级学生李晗,由于家里的一些事情烦恼,我也是及时与其谈心,帮他调整好心态,使他能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课题中。我还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研究生辅导员一起帮助他们学生调节好个人情绪、人格发展和交友恋爱等,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能抓住科研中的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能充分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在对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在思想上教育学生不断地加强党史和党理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辨明是非,并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带领导师团队于2015年以来开始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途径,在回顾和总结前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牵引、聚焦前沿”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与模式,以学生参加的实际科研项目为牵引聚焦前沿与科研热点,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与创新动力,并以项目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开放性自主学习平台与机制,项目的完成以学生自主与教师全程指导项结合,导师帮助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包括聘请多名杰青与优青在内的项目咨询专家组,实施个性化科研指导、通过科研反哺构建个性化培养机制,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探索出并形成了一条适合智能机械装备设计学科方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并且在科研实践中更是以身作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每一位学生都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良好的学风从入学开始,首先在迎新中,我会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在研学生一起座谈交流,解答新生的一些困惑和疑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科研规划,使他们对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还会讲解一些我校和澳门3044永利官网的办学历史和所取得的成就,新校区的建设状况及前景,让学生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一般情况下每个年度我都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还会带领学生参加国内举办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聆听院士的讲座以及会后的交流,探讨学术前沿和科研的方法。课题组的学生形成了浓厚学术氛围,培养了研究生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学习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树立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在科研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每一次我都会及时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找到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心,体验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爱上科研。
针对研三学生,我一方面会继续督促辅导学生完成好课题和毕业论文部分的工作,同时还对他们的前途充满了关怀,对其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进行深入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是适合继续深造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主动帮助他们联系导师,在我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下有9位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读博,目前毕业的博士生中有多位表现优异,成为了所在单位的科研骨干。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我也会主动询问并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都找到了适合与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各自的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果表明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素养有显著提升、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培养的毕业生当中, 3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1人荣获北京市三好生称号;1人荣获我校2020十大先锋人物称号;2人荣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1人荣获院校两级优秀干部; 1人获院校两级三好生称号;1人获院级三好生称号。1人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一”项目“研究生先锋骨干”称号。共有9位学生获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所带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其中1区TOP论文3篇,2区TOP论文2篇。目前在读的21级的6名研究生科研成果均被SCI期刊录用,1名同学的科研成果被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录用。